Search

【大腦是個狂野的遊戲場1】:聊《雜訊》
 
電影《全面啟動》曾重大啟發了我,它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大腦是個狂野的遊戲場1】:聊《雜訊》
 
電影《全面啟動》曾重大啟發了我,它讓我認識了「識」-只有通過「識」才能認、才能知。從那時起,我掛念著人原來可以這樣開發超能力:自由、開放、專注、來回解構再建構......,只要最日常的思索和感受,就可以上綱成浩瀚的新的洞察。
 
因為這樣,我一直很喜歡讀談人類認知缺陷的書,而儘管每一次都自以為進步一點,又在新的提醒下,發現新的漏洞。
 
最近讀了當紅的《雜訊:人類判斷的缺陷》,主要觀念可看為作者《快思慢想》的延伸,同樣簡單但扼要。作者將雜訊(noise)從偏誤(bias)區隔開來,相較於後者的可預測,前者瀰漫在整個系統,難以揪出去扭轉。
 
作者指人的判斷,很難不受雜訊干擾,因而不可靠。主要雜訊種類有「水準雜訊」(例如我們對電影評分數、評星星,但每個人對於數字和星等的界定並不一樣)、「型態雜訊」(例如我們遇到「恰恰會激怒/打動我」的局面或價值,由此動搖了判斷)、「場合雜訊」(因為天氣不/太好、因為昨夜的遭遇、因為連續給了幾個惡評覺得該開始正向一點.....)。
 
清晰到有點化約的論述,但讀完了厚厚整本書舉出各種範例和交叉辯論,我甚至幾乎要接受「強力建議:以演算法取代人為判斷」的結論。
 
套用書中的詞,我一直用「perpetual beta(永遠的測試版,指無止盡地使用、分析、改良的電腦程式」)來自我期許,面對新與更新的識與知,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,但深深走進一本書,常常也像耽溺入戲,有時你來不及更新配備,卻先對原版的自己感到懷疑。
 
《雜訊》讀到後來,我覺得有點失去對於自己所做判斷的信心。書中所舉的雜訊種類,恰恰是我通常樂於無限上綱去感受和追尋的。創作者與藝術愛好者總是渴望開發更細膩的知覺,希望自己更流動、更多縐摺、無論任何際遇都要找出新鮮又崎嶇的孔洞,而以noise的觀點,這阻礙了有效的判斷,是應該經由系統的校正去驅避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影評人,作家,著有《離席:為什麼看電影?》《謎樣場景:自我戲劇的迷宮》《尤里西斯的狗》。聯絡方式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